青大学子“三下乡”:深入了解碳中和形式,普及低碳意识
为了切实了解政策号召下当代碳中和形式,增强“碳中和”、“碳达峰”的群众基础,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商学院的六位同学组建了“节能提效”碳中和调研宣讲团开展调研、宣传,以华英项目沼气工程为例了解碳减排具体措施,结合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碳中和意识普及情况。根据实践结果,开展碳中和宣讲,增强群众碳中和意识,具体提出群众切实可行的助力碳中和的方法、途径。
团队活动从2021年6月份开始,以青岛大学“思政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为契机,展开关于“碳中和”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旨在掌握大众对于现今碳中和政策背景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了解情况及看法。分析问卷数据大致可以得出群众对“碳中和”的了解不够,但有较高的积极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作为基层引导公众养成环保生活方式的一大主题,建设不够完善。
基于该调查,我们有了更进一步调查的想法。“课程结束后,总感觉还可以更深一步的探究‘碳中和’,于是我想到了和一起参加研习班的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组队参加三下乡,这样就可以在进一步探究‘碳中和’的同时,通过宣讲的方式把我们所了解到的相关‘碳中和’知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让更多的大学生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碳中和’的实现中来。”团队对员李冉这样说。于是我们几个组成团队,并在七月初同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商讨,确定主题和实践计划,满怀热情地在主题确定后一周内完成访谈稿的起草、调查问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编写、物资的订购等准备工作。
7.19下午,我们团队同汇君环境能源工程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展开访谈,并走访青岛国家通信产业园区。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华英产业园主要进行有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沼气工程,进一步了解了沼气工程的原理。
“生物质废料可直接排放到土地,这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沼气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用电,会比生物质废料直接排放到土地中排放更多碳。但是沼气工程的重点是在于利用生物质废料可减少煤炭、石油等的使用(原始碳不动),再经过植树造林吸收碳,将碳回收,同时,制造出来的有机肥可改良土壤,种植出更多的农作物,提高了效率,这一过程才是实现碳中和的方法。简单来说,沼气工程有碳排放,但是会减少石油等燃烧产生的更多的碳排放,就可保证原始碳不变,配合植树造林等的行为,实现碳中和”汇君环能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仔细解释道。在这次谈话中,我们意识到华英项目进行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实现碳减排的碳循环利用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作为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企业,所进行的沼气工程并没有同群众直接对接,更多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群众很可能并不了解有机物资源化利用如田园综合体的优越性。
访谈结束后,我们团队进行了前期工作的反思,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与引导,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及目前关于高校参与碳中和行动的研究,我们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构建包括“低碳生活”意识、意愿、行为为主的结构方程模型,引入行为规范、风险感知、满意度等变量进一步分析,探寻大学生在参与“碳中和”愿景建设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性提出相应建议。
针对大学生对碳中和的认识度、参与度均比较低的问题,建议加强宣传并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已有文献表示,公众的行为受到公众的意识和意愿的影响,且公众的环境友好意愿和意识越强公众越有利于做出环境友好的行为,在此次调查中可以表述为:更强的碳中和的参与意识及碳中和的认知、价值、意义等意识更利于大学生做出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的行为。因此增强群众相关意识,普及“碳中和”“碳达峰”的含义、价值,引导各层次人群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新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是最为有效的团结群众力量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方法。经过研究讨论,我们决定通过线上宣讲、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对调研结果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碳中和”意识。
历史昭示着我们,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激情、最富有创造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应当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其不可或缺的力量和不可取代的位置。我们作为大学生正是那最朝气蓬勃的青年,当代社会的挑战就是我们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机遇就是我们的机遇,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从大学生做起,从我做起!
(来源:前沿简讯)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